“理”响新征程|石培新: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
2023-11-10 16:07  

 近日,《贵州日报》刊登我校党委书记石培新理论文章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》,详情如下:

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

——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

■石培新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,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。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。我们要着眼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,转变教育理念、创新教育模式、改革体制机制、提升育人能力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推进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。


聚焦思想观念,把转变教育理念作为基本出发点


改革开放40多年来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传统教育理念已不可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,亟需我们对教育理念进行系统化变革。一要加快向“互联网+教育”转变。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,形成更加智能化、个性化的教与学环境,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、定制化的学习方案,实现对教育各要素的全面重构,推进教育深层次变革。二要加快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,围绕培养目标和学习成果要求的达成进行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,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、自主选择教师、自主选择课程、自主选择学业生涯,并将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参考依据。三要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。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引领,全方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、全过程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、全要素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,注重立德树人和特色与优势发展,激发内部活力优化资源配置,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形成。


聚焦育人方式,把创新教育模式作为优先切入点


“怎样培养人”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回答,现阶段聚焦为新时代育人方式的变革,要强弱项、培优势、做转化、促融通,久久为功,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与效果。一是课程与教学整合优化。要树立以校为本的课程理念,优化课程体系,整合教学资源,加强课程群建设,按学生的学习、发展规律来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,紧扣课程培养目标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,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,逐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。二是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。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,整合线上线下资源,通过因材施教、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,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,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、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,构建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。三是创新与创业加速培优。建优思创融合“金课群”、建强专创融合“导师群”、建好赛教融合“项目群”,打造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品牌,推动双创课程体系化、导师队伍多元化、项目培育精准化,不断丰富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。四是督导与评价双轮驱动。坚持督导与评价“两手抓”,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,构建由日常监督、定点监督、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组成的监督系统,实行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式、长周期的监控评价,不断完善督导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,探索全员认同、自觉践行的教学质量文化。


聚焦治理体系,把改革体制机制作为关键突破点


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,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,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。一是坚持依法治校,优化决策机制。把依法决策作为提升大学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,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决策组织运行体系、依法决策制度体系、决策制度保障体系,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决策能力与决策水平。二是完善综合考核,赋能内涵发展。充分发挥综合考核“指挥棒”“风向标”“助推器”作用,将促进内涵建设、特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,优化设置发展性增量指标和水平性存量指标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权重占比,通过考核激发活力、争先进位。三是推动放权强院,激发办学活力。不断优化学校和二级单位责、权、利配置,推动职能部门由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,逐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,明确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,激发院系自主办学的活力。四是运用以评促强,提升办学质量。以评估为抓手,找准发展定位,凝练办学特色,持续深化OBE教育理念,健全评估整改工作责任体系,强化持续改进闭环管理,充分发挥评估在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。


聚焦价值导向,把提升育人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


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一要练好思政育人基本功。坚决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,提升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,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、协同育人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二要下好教材建设先手棋。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,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,强化教材编写、审核、出版、选用、使用的全流程监管,打造培根铸魂、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。三要打好五育并举组合拳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,以贴近实际、理实交融为根本路径,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、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,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四要弹好产教融合协奏曲。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需求,推动产业链、人才链融合发展,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,协同重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、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,实现毕业与就业一体化建设。

 

 

关闭窗口

地址: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贵州师范学院
电话:0851-85840709  邮编:550018